【信“遗”风】茶锅“理”出千年香韵
2025-11-26 浏览量:0

信阳,古称义阳,北国江南的沃土,三千年种茶史孕育了蜚声中外的信阳毛尖。苏东坡盛赞“淮南茶义阳第一”,巴拿马金奖等荣誉背后,既是大自然的恩赐,更是一代代茶工在滚烫茶锅前凝练的采制秘艺,赋予毛尖“细、紧、圆、直”、白毫满披、香高味醇的独特品质。

非遗传承人展示信阳毛尖炒茶技艺。记者 周涛 摄

悠悠岁月,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并非一成不变。清代以前,茶工双手各持小竹茶把,在炽热的“生锅”中奋力翻炒,动作简单却异常耗力,双臂酸痛难持久,效率与品质成难题。转机出现在清末民初的车云茶社:茶工吴彦远灵光一闪——何不用炒“熟锅”的大茶把试试?双手共握大茶把,左右手交替用力,不仅省力,翻炒效果更佳。“握把炒”法迅速流传。然而新法也遇新题:茶叶条索紧致却稍显弯曲,光泽欠润泽。追求完美的茶工们并未止步。同一茶社的唐会卿尝试“散把炒”——让茶叶在锅中均匀散开避免结团,茶条虽变紧匀,但仍欠“直挺”。

真正的点睛之笔仍来自吴彦远。他在“散把炒”基础上加入关键动作:不时手抓锅中茶叶观察火候,同时将聚团茶叶轻轻抖散、甩出、再翻炒。循环往复间,奇妙变化发生!茶叶条索在抓甩间愈发紧实、挺直,色泽鲜亮油润。“理条!”茶工们为这步骤赋予生动名字——抓条与甩条。正是“理条”的神奇魔力,最终塑就信阳毛尖的标志性外形:细如针、紧如索、圆润饱满、直挺秀美。它如同点金妙笔,让毛尖形、色、香、味臻于完美,奠定顶级绿茶的地位。

茶乡信阳,代代茶农相传的正宗手工炒制技艺享有盛名。他们炉火纯青凭手感控火候,靠指尖精妙搓捻出紧细圆直茶条,用眼鼻精准判断杀青与出香时机,技艺惠泽深远。当机械化浪潮席卷而来,信阳传统手工炒茶技艺反而焕发别样魅力。人们品饮的,不仅是汤清味醇、鲜爽沁心的毛尖香茗,更是融于茶中的指尖温度、百年智慧与时光重量。茶锅里“抓”“甩”出的,不仅是鲜绿叶片,更是信阳茶人世代守护的匠心之魂与千年茶史脉动。一杯信阳毛尖,品山水灵韵,饮匠心传承。(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涛 袁野 整理)

记者:周涛 袁野

编辑:翟存鸣

审读:高原

审核:胡瑜珊

相关新闻

    更多新闻资讯,点击下载<<信阳日报>>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