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凯/文 华桢/视频
“今年龙虾养得好,个大肉肥,能卖个好价钱。”昨日,在潢川县伞陂镇白树村“虾稻共作”示范基地,谈起小龙虾收成,该村村民王双喜笑着说。
据了解,过去水稻收割后,因为没有适宜耕种的农作物,水田长时间闲置。为提高耕作利用率,潢川县多次考察论证,决定在全县大力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,推广“稻虾共作”模式。
2017年4月,信阳师范学院成立博士服务团和博士工作站,帮扶潢川县小龙虾产业发展,为农户全面培训养殖技术。如今,潢川县“稻虾共作”面积已发展到20余万亩。
目前,潢川县“稻虾共作”模式下亩产龙虾一般在100公斤至150公斤、水稻400公斤左右,亩均增收3000元至5000元,相比单种水稻效益增加4倍以上,“稻虾共作”已成为该县大力推行的产业扶贫模式。
据信阳师范学院教授李红敬介绍,小龙虾产业发展前景好,但大规模养殖以后,养殖户需解决清塘、饲养、防病等一系列技术问题。为此,潢川县通过“科研院校专家集中授课+水产科技入户+企业核心引领+老养殖户带新”等方式,指导广大虾农加强田间管理、及时栽种水草、科学投放虾苗、注重病害防治。
近年来,信阳师范学院和潢川县校地双方联合创设各类科技平台,积极推进实用技术转化,大力推动科技创新。在“稻虾共作”模式取得成功后,逐步形成了“稻渔共作”、“水农共融”、“农旅共振”的产业模式,实现了一田双收,有效地增加了农民和贫困户的收入。